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诸朝来我农家乐 第 34 章

抬头:“红烧的菜谱唐朝就出现了吗?”

李世民也惊奇,毕竟他是天下之主,尽管并不注重口腹之欲,但若是有红烧的法子,他应该能够知晓啊。

大厨就是大厨,对美食的发展历程堪称了如指掌:“当然了,就算做法粗糙一点,但有酱油有糖有油,肯定有红烧的菜。”

毕竟中华民族就是吃,能吃的吃,不能吃的想办法吃。

“只是很少很少的地方才会这样做,后来红烧的普及,我们还要感谢一个人。”

苏轼正在刘姨的劝说下舀了一碗红糖大碴粥准备喝,听厨师长讲解的时候还连连点头,赞同红烧这个做法早就出现了,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观点。

直到厨师长念出了他的名字:“那就是苏东坡——苏轼。”

被呛到也没撒粥,而是坚强的把粥咽下去的苏轼一边咳嗽着一边摆手,体会到了之前明太祖和宋太祖的同款心情。

不是,和他有什么关系。

因为儿子上了天幕,所以一群亲朋好友都过来祝贺,并且一起观看的苏洵觉得老脸臊红。

都多大的人了,喝个粥还能呛着。

真是不仔细。

厨师长没看出来苏轼的异样,还以为他是被烫着了,连忙给他接了杯凉水:“顺顺,顺顺。”

刘姨又愧疚又奇怪:“不应该呀,都晾了这么好一会了,摸着不烫手了啊。”

大碴粥煮出来不能像其它的粥一样可以边喝边凉,因为黏糊,所以一沾到舌头上,大量的热被释放出来,好歹得烫个泡。

可他们做饭这也做了小二十分钟了,按理说能喝了啊。

苏轼好不容易止住咳后连忙解释:“不烫不烫,是我不小心喝呛到了。”

随即又看向厨师长:“您刚才说红烧的做法被推广开来,和苏......苏轼有关吗?”

徐雪筠端着好不容易串好的玉米串过来:“你不知道吗?我以为这是个常识呢。”

毕竟东坡肉多出名啊。

不过也是,毕竟还是叫东坡肉,没叫红烧肉,可能没那么直观,一般不了解苏轼的人也只知道他是个文人,不知道他还喜欢美食。

“苏轼虽然被贬很多次,官运不太好,但他其实是个治水大师。”徐雪筠一边递给几人玉米串一边说道,“他在担任徐州知州期间,因为抗洪救灾而得到百姓的感激,所以百姓就送上自家的猪肉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。”

说到这里她还没忍住打了个岔:“好像古往今来,我们老百姓感谢别人的方式就是送吃的东西哈哈。”

几千年都没变过,现在更是追着车往里面扔,徐雪筠看视频的时候又好笑,又担心那一箱一箱的饮料和西瓜砸到人。

苏洵的脸色又好看了一点,摸了摸胡子,终于在亲朋好友面前撑住了场子。

虽然徐姑娘一开口就说苏轼被贬了很多次官运不好。但这件事苏洵其实早有预料,因为他的大儿子性格实在猖狂,苏洵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意气风发过,但有的时候也觉得儿子这张嘴真的挺得罪人的。

这样不圆滑的人,在官场上又怎么可能走得久远呢?

现在听徐姑娘说苏轼是一个治水大师,而且还因为抗灾救洪得到了百姓的感激,苏洵已经觉得十分欣慰了。

这样就好了,这样就足够了。

从刘姨那接了一碗大碴粥的徐雪筠言归正传:“苏轼肯定不要啊,还又还不回去,就只好把这些送过来的猪肉都做成红烧肉分发给百姓,众所周知,我们的东坡居士除了是个文人还是一位美食家,所以他做的红烧肉极为讲究和美味,红烧肉这道菜也一下声名大噪,瞬间在百姓中间传开。”

这便是红烧肉最为出名的典故了。

徐雪筠侧着脑袋想了下:“我记得他还曾写过一首《食猪肉》。”

但是她不记得里面的内容了,扭头问厨师长:“阿叔知不知道。”

厨师长这一辈子记得的诗不多,但这首他还真知道:“黄州好猪肉,价钱如粪土,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慢着火,少着水,火候足时它自美。每日早来打一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”

苏轼一听,嘿——还真是他能写出来的诗。

他倒是看宋朝的历史了,但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很少会提及个人,苏轼虽然是一名出色的文人,但在整个有关宋朝的历史中却着墨不多,更不要提这种他做肉的小事了,所以苏轼之前还真不知道自己之后做了个什么东坡肉出来。

厨师长却不乐意跟他们讲东坡肉了,催促着:“得加快手脚了啊,照这个速度下去,你们下午两点都吃不上饭。”

当厨师长的必须很会把控时间,不然到饭点了饭还有许多没做好的,可真是砸了招牌。

做农家乐的有时候得顾上二三十口人吃饭,所以农家乐的锅碗瓢盆是少不了的,让六人一人一口锅是完全没问题的。

苏轼在知道自己之后甚至还宣扬了红烧的做法后不由得紧张起来,生怕自己这一顿饭做坏